• <u id="cyaek"><table id="cyaek"></table></u>
    <input id="cyaek"><optgroup id="cyaek"></optgroup></input>
    <bdo id="cyaek"><optgroup id="cyaek"></optgroup></bdo>

    陜西西安東倉鼓樂社傳承古音、創新排演 千年鼓樂復繞梁(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2023-11-14 16:01: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摘要]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西安鼓樂,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樂種之一。西安東倉鼓樂社不斷探索,既傳承復奏古音,也大膽創新,排演舞臺劇、進行網絡直播。通過樂師們的創新演繹,穿越千年的西安鼓樂,繞梁不絕。...

      圖為東倉鼓樂社的樂師們正在進行直播。本報記者 原韜雄攝

      核心閱讀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西安鼓樂,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樂種之一。西安東倉鼓樂社不斷探索,既傳承復奏古音,也大膽創新,排演舞臺劇、進行網絡直播。通過樂師們的創新演繹,穿越千年的西安鼓樂,繞梁不絕。

      “咚,咚咚……”鼓音鏗鏘,滿座悄然。一束燈光,打在樂師齊興峰身上。只見他半瞇著眼,手腕看似柔軟,鼓槌一落在鼓面上,卻猶如驚雷。陣陣鼓點“吸引”來笙管笛鑼,鼓密,曲起……在位于陜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紫云閣,舞臺劇唐代宮廷燕樂《鼓》每日上演。

      音自大唐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西安鼓樂,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樂種之一。通過東倉鼓樂社樂師們的創新演繹,西安鼓樂穿越千年,繞梁不絕。

      口傳心授、代代傳承,吸引更多年輕人

      大唐芙蓉園紫云閣三層,一間不大的屋子里擠著十來個人,這里是東倉鼓樂社的化妝間、休息室和教室。

      一方長桌后,一名老人頭發花白,一身藍布衣,腳蹬布鞋。他是趙筱民,鼓樂社的“臺柱子”。

      從下午1點到晚上10點,鼓樂社一天至少要排4場演出。演出間隙,趙筱民會一字一句地帶著徒弟們哼吟,這個過程叫“韻曲”。西安鼓樂保留著中國古老的記譜方式,東倉鼓樂社的樂師們可識讀傳自唐宋的工尺譜。譜子會識會背是基礎,要演奏出來,只能靠老藝人的口傳心授。“鼓樂譜的音符需要通過‘哼、嗨、喲、哎’等虛音來豐潤修飾,鼓樂的韻就在其中,有了韻才有鼓樂的離合、輕重、緩急等豐富變化。這便是傳統鼓樂的魅力所在。”趙筱民說。

      西安鼓樂源于唐代燕樂。盛時,西安一度活躍著百余家鼓樂社,東倉鼓樂社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種種原因,西安鼓樂一度沒落,甚至全城難覓鼓樂聲。

      東倉鼓樂社社長范炳南打小聽著鼓樂長大,1978年,他拜師西安鼓樂大師、當時東倉鼓樂社的“挑梁”趙庚辰,并開始搜尋遺落在各處的工尺譜和樂器。

      1981年,東倉鼓樂社恢復了活動,趙庚辰在街坊鄰里間傳授鼓樂??吹焦臉飞绾罄^乏人,范炳南很痛心。他各方聯系,自掏腰包,為東倉鼓樂社尋找演出機會。趙庚辰也在高校開設鼓樂課程,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鼓樂。

      開班收徒、復奏套曲,重現古老樂音

      一桿笛飛揚動聽,讓渾厚的鼓樂靈動俏皮,鼓樂里的“花兒”主要靠笛來塑造。34歲的胥小杰就是東倉鼓樂社里的一桿“好笛子”,與他幾乎同齡的10人,如今是社里的骨干力量。

      初習鼓樂時,他們還是十來歲的孩子。2004年,趙庚辰與范炳南有了收徒授藝的打算,可問了一圈,愿意來學的寥寥。范炳南提議:“走出去,找徒弟!”師徒二人走訪渭南、大荔等地招徒,在西安市長安區租下了一處農家小院,唱曲聲、管笛聲、鼓鐃聲重新在東倉鼓樂社響起。

      “太難了。”這是胥小杰對鼓樂的第一印象,“那些工尺譜就跟天書一樣,我們背了整整一個月,連樂器都沒摸過。”

      “韻曲”百遍,其意自現。一次演出,趙庚辰演奏了《霸王鞭》,讓胥小杰背的譜子“活”了起來。旋律鉆進耳朵,“曲子怎么這么好聽,打那會兒起,我就愛上了笛子。”胥小杰說。

      西安鼓樂演奏時沒有指揮,全靠鼓聲來引導統領。“整支鼓曲演奏的風格氣質,都要跟隨鼓的節奏情緒,習鼓是最難的。”趙筱民說。之前,這最難的部分由趙庚辰來教,“那會兒他已經80多歲了,但還是一點點給我們摳細節。”東倉鼓樂社樂師李唯說。

      西安鼓樂中的坐樂是最復雜的,其中尤以3支大套曲《八拍全套》《法鼓段全套》《別子、湛全套》最難,每次演奏時長都在一個半小時以上。“行內將能夠整套完整演奏稱為‘穿靴戴帽’,第一次‘穿靴戴帽’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范炳南說。

      如今,東倉鼓樂社有三四人能夠“掌鼓”,經驗豐富的樂師一人要會鼓、笙、管、笛、鈸等十幾種樂器。

      排演劇目、網絡直播,尋覓更多知音

      沒有聽眾,傳統技藝何去何從?東倉鼓樂社也面臨過這樣的窘境。

      2005年春節期間,沒出正月,趙庚辰和范炳南就守在小院里等著孩子們回來。不少孩子覺得前途無望,不想再學。范炳南發愁,挨個給他們打電話。他總是和孩子們說:“鼓樂是民族瑰寶,要靠你們把鼓樂救活。”但是不是能拿鼓樂當飯碗?他心里也沒底。好在,2006年,東倉鼓樂社在大唐芙蓉園紫云樓常駐演出,樂師們也拿上了工資。

      一邊演出,一邊學習,近20年來,東倉鼓樂社已經可以復原3支坐樂全套中的兩套半。2019年,大唐芙蓉園開始為東倉鼓樂社創排舞臺劇《鼓》。這部劇講述唐長安一名天賦少年歷經考驗成長為一代傳奇鼓師的故事。演出融入了現代舞臺元素,并在傳統鼓樂基礎上創排了新曲目。

      沒想到,新曲目卻難為了這些老樂師。“簡譜線譜要從頭學起。導演都為我們捏把汗。”齊興峰說。但機會難得,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最終,舞臺劇《鼓》成功上演,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

      如今,鼓樂社還在尋找更多舞臺。去年4月,東倉鼓樂社開始在短視頻平臺直播,截至目前,全網播放量達4.2億次。齊興峰很興奮:“讓更多人體驗到鼓樂之美,我們勁頭更足了。”

      “在原汁原味這個基礎上大膽創新,傳統的‘根’不能變,鼓樂的‘魂’不能丟。”趙筱民說。東倉鼓樂社保存的上千首樂譜,如今能演奏的只有300多首。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西平是趙庚辰的弟子,她十幾年如一日,記錄了大量趙庚辰吟唱的曲子,將錄音錄像資料“翻譯”為線譜簡譜,并結集成書。“口傳心授的方式不易傳播,我希望能完成樂譜‘翻譯’工作,讓樂音傳得更遠。”馬西平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4日 14 版)

    編輯: 吳佳蕊

    相關熱詞: 西安東倉鼓樂社 千年鼓樂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日韩无码视频免费看_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看国语版_A人片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u id="cyaek"><table id="cyaek"></table></u>
    <input id="cyaek"><optgroup id="cyaek"></optgroup></input>
    <bdo id="cyaek"><optgroup id="cyaek"></optgroup></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