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午,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政協委員圍繞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作大會發言。
1月27日,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攝)
以新質生產力譜寫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
致公黨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孔軍
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致公黨省委會副主委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財稅系主任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內涵,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向現代化轉型升級,將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當前我省經濟發展處于高質量轉型的關鍵階段,新質生產力增效顯著,但體系尚未形成。首先,整體來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經濟增長缺乏內生動力。其次,長期以來,傳統化石能源產業在我省經濟結構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雙碳”目標下面臨嚴峻的降碳減排壓力,綠色可持續發展動能不足。第三,我省雖為科教大省,但還不是科教強省,豐富的科教資源對生產力的轉化應用貢獻不足,產業結構升級缺乏創新驅動。最后,我省處于西部內陸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經濟發展外向性薄弱,內外雙循環流通性不夠。
按照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我省要堅持教育科學人才協同發力,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八大行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陜西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一、加速創新驅動,激發科技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是科學技術在產業中應用的具象和現實體現,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我省要堅持科技人才戰略,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陣地,培育“高精尖缺”創新人才,加快全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人才為本推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為源釋放新質生產力。要抓住西安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建設機遇,重點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光子信息、半導體芯片、超導材料、高端裝備制造、RNA生物技術等新賽道、新領域,發揮我省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中心和產業集群,為打造新質生產力體系注入科技動能。
二、提高開放水平,服務新發展格局。開放型經濟為傳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內外雙循環通道。我省要立足于西部對外窗口,探索創新合作,將新質生產力嵌入全面開放新格局,加速外向型經濟擴張。一方面,要深化陜西“高標準自貿試驗區建設”戰略,完善對外貿易政策,探索自貿區制度創新,先行先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招引新質生產力投產落地。另一方面,要堅持“一帶一路”倡議,以西安為樞紐,加快建設中國-中亞經濟走廊,依托新能源汽車、光伏、生物科技等優勢產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亞地區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盟,拓展新質生產力的外向通路。
三、加快能源轉型,撬動綠色經濟效益。綠色創新是推動降碳減排的新質生產力。要通過“雙碳”目標引導陜煤、延長等傳統化石能源企業加速綠色創新和效率變革,構建傳統化石能源產業與新能源產業協同創新的綠色發展路徑,探索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新質生產力體系。依托我省工業副產氫優勢,打造西部氫能產業鏈。同時,設計動態可調的能源價格機制,以市場供需和價格規律推動新舊動能迭代,推廣清潔能源,撬動低碳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經濟效益。
四、做強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數字經濟快速崛起的關鍵因素。我省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等領域涌現出一批新興科技企業,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注入了新質生產力。要抓住數字經濟轉型機遇,借助秦創原平臺,加快傳統商業模式數字化創新,構建新技術、新業態、新場景三位一體的數字化新質生產力體系,擴張數字消費空間。要加快5G、千兆網絡、算力、數據中心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新一輪工業數字化加速轉型為契機,借助新質生產力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利用人工智能優化工業管理體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帶動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提供長效驅動力。
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業
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民建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宋楊
民建中央委員
省政協常委
民建省委會秘書長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制造業為本、實體經濟為重,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業處于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整個制造業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具有重要意義。2023年,全省規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航空產業規模占全國四分之一,特高壓輸變電設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隆基綠能光伏組建產量全國市場占有率達20%,秦川機床數控磨齒機、螺桿磨床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二期等項目投資大進度快,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不斷賦能。
但是與先進省份相比,陜西裝備制造領域千億級企業僅2家、百億級企業15家,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大企業數量都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企業數字化裝備應用比例、生產過程信息系統的覆蓋率和設備的工業聯網率較低,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二是配套企業分布較散,工業園區相關配套產業聚集度不高,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尚未形成。為此,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地。依托航空航天、電力裝備、數控機床、衛星及應用、光伏等領域的優勢,進一步明確陜西在這五大領域的戰略任務和路徑,形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為核心特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體系。深化省內航空航天領域合作,推動“航天研發+閻良制造”“西安研發+漢中制造”,爭取國家重大項目落地,打造世界級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差異化推動建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資訊、研發、服務、營銷平臺和機制,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創設國際標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和服務體系。
二、積聚創新資源,激活產業發展的澎湃動力。利用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契機,爭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陜西設立航空航天、光電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高科技創新企業和高水平的成果轉化中心,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業軟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解決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積極培育科技型領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支持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參與政府部門政策編制和科技發展規劃,參與技術創新決策。搭建高端技術創新研究平臺,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組織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推動企業向全流程、多領域智能協同運營轉型。
三、深化協同發展,高水平謀劃產業集群建設。重點支持央企與陜西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在數控機床、輸變電、民用無人機、增材制造等領域融通創新、協同發展。提高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強對產業園區外企業的吸納、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圍繞陜汽、比亞迪等龍頭企業,鼓勵配套企業集聚,擴大本地配套規模,全面提升汽車裝備制造水平。編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年度版目錄,研究出臺貼合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指導民營企業有序準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舉辦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的優化組合,提高產供銷一體化水平,提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國際知名度。
四、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積極推動落實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財政補助、研發經費統計“清零”獎勵等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獎勵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力度。依托信用中國、工信管理等平臺,全面掌握企業真實生產經營狀況,形成企業發展評估報告、應收賬款凈值評估報告、企業信用管理咨詢報告等,提升銀行授信能力,推進信用融資。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大力引進高端裝備產業研發設計人才。依托職業院校,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在相關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大力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
聚焦產業優勢 培育創新體系
打造鈦鎂釩千億級產業集群
農工黨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賀波
省政協委員
榆林市人大常委
農工黨榆林市委會主委
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部署實施重點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工程,為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質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了路徑。
陜西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尤其是鈦、鎂、釩產業具備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的良好基礎。目前寶雞鈦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世界第二;榆林金屬鎂產量連續11年位列全球第一,逐步確立了“中國鎂谷、世界鎂都”的地位;商洛市釩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釩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超15%。寶雞、榆林、商洛正圍繞鈦、鎂、釩產業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做大產業發展規模。這些產業都可能使陜西在掌握行業話語權、爭取發展主動權方面實現新突破。但另一方面,鈦、鎂、釩產業還處在產業鏈最底端,面臨環保以及與其他省份競爭壓力巨大等問題。為此,建議:
一、積極對接部委,創新產業發展方式,支持產業做大做強。積極對接和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對鈦、鎂、釩這些有戰略價值的產業,采用類似支持稀土產業發展的模式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緊抓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發揮龍頭企業在軍工領域的技術、裝備、加工等優勢,加快鈦、鎂、釩等新材料軍民融合步伐,為國防工業提供有力支撐。探索運用碳排放權交易或碳匯交易等方式,支持陜南-陜北采用碳交易方式協同發展,用新思路新模式兼顧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平穩推進產業升級轉型。
二、加強研發創新,注重培育高端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抓住西安“雙中心”建設機遇,依托秦創原創新平臺,積極申請在西安建立鈦、鎂、釩等金屬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加強“瓶頸”基礎科學研究,加快成果轉化步伐,做大做強產業,做優做精高端產品,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進一步深化聯合創新機制,與高校建立創新聯合體,形成產學研用合作體系,推動產業協同攻關,成果快速轉化。圍繞產業集聚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重視品牌建設,通過舉辦展會、推介會、媒體推廣等多渠道提高產業知名度,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精心培育名優企業。
三、墩實鏈主企業,依托園區聚集優勢,形成完整產業鏈。緊跟上下游配套需求進行“延鏈、補鏈、強鏈”,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營造“鏈主企業牽引、中小企業集聚”的創新生態,構筑完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通過鏈條“輸血”,引領上下游企業提升,推動產業集群聚集發展。以寶鈦集團、榆能集團、陜西五洲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鼓勵產品同類、市場同向、生產要素互補的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聯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促使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形成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以省市重點工業園區為依托,聚集一批金屬產業龍頭企業落戶當地園區,著力打造寶雞鈦合金、榆林鎂合金、商洛釩合金高新材料產業區,提高產業聚集度和資源利用率。
四、豐富發展要素,優化杠桿調節功能,探索運作新模式。探索“鈦鎂釩交易中心+金屬收儲”的“產業+金融”運作模式,組建陜西戰略金屬資源收儲基金,建立陜西金屬資源儲備庫。在國家政策引導下,發揮企業在各自專業領域的資源優勢,對鈦、鎂、釩等金屬進行戰略儲備。行業波動時采用收儲、拋售的方式進行調控,平抑金屬市場價格可能發生的劇烈波動,在條件成熟時成立陜西金屬交易所,提高產業定價話語權。
加快西安“雙中心”建設
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劉迎軍
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九三學社省委會副主委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建好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發展的殷切關心和巨大支持,為我省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動能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是西安“雙中心”建設的關鍵之年,推進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于匯聚世界一流人才、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我省從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轉變,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服務全國、帶動全省的“創新策源地”,從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此,建議:
一、以優化實驗室體系建設鑄造“硬支撐”,構建科學中心技術基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要加強我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支持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布局前沿科學中心、交叉學科中心,有組織地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省級科技重大專項,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根基。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升行動計劃,圍繞我省優勢領域完善陜西實驗室體系,推進空天動力、含能材料陜西實驗室高質量建設運行并爭創國家實驗室,圍繞旱區農業、能源、材料等領域布局建設陜西實驗室,推動在陜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和質量雙提升。
二、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強引擎”,構筑科技成果轉化硬平臺。要堅持“建設一批、爭取一批、預研一批”,全力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電磁驅動聚變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梯次發展格局。以解決省內科學技術問題為導向延伸創新鏈,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沿途下蛋”機制,省市聯動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轉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加強對量子科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空間科學等重大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問題的超前部署,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技術。
三、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新模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萍紕撔轮行氖峭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釋放創新活力的重要平臺。要充分發揮“三項改革”點火器作用,啟動“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事前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機制”“基于財政補貼降低融資成本的技術產權證券化試點”改革,支持試點高校、科研院所自行轉化、合作轉化或由政府平臺公司打包托管轉化,大力推廣“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轉化模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搭建多類型高能級綜合協同創新平臺,實施人工智能、超導、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產業行動計劃,加快培育新動能。
四、以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夯實“優保障”,拓寬成果轉化融資渠道。支持西安創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推動科技、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創新金融服務,打造創新投資基金生態鏈,健全“股貸債保”聯動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金融機構豐富科創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設立研發貸、成果貸、人才貸、科技保險等信貸保險產品,探索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模式,引導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西安發展,支持域內上市公司、頭部企業等設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拓寬以上市為抓手的科創企業成長進階之路。
五、以加大人才招引提升“軟實力”,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依托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設施、產教融合等高能級平臺,通過實施特殊人才點對點服務等政策,全方位引進培養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基礎學科人才等,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隊伍。建設三支“雙創”人才隊伍,即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經紀人隊伍,集聚一批“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打造一批科研人員創業、大學生創業等“新雙創”隊伍,以“項目制”培養高層次人才,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破解縣域發展瓶頸
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民盟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羅軍
省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
民盟省委會副主委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
發展縣域經濟是實現經濟強省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我省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縣域經濟的地位不斷凸顯、規模不斷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縣域生產總值1.13萬億元,預估全年將達到1.6萬億元??h域經濟服務業、文化旅游業、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表現亮眼、成績喜人。但總體看,我省縣域經濟發展依然存在瓶頸亟待破解:
一是縣域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支撐不足,2023年前三季度縣域經濟增速低于全省經濟增速1.4個百分點。二是縣域主導產業普遍存在“不大不強、不專不優”的現象,縣域發展的潛力和優勢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三是縣域新舊動能轉換不暢,近8成的縣(市)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縣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縣域生產總值200億元以上的縣(市)主要集中在關中和陜北地區。五是縣域綜合承載力不強,全省65%的縣城建成區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設施普遍不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高,鎮村人口凈流出的趨勢十分明顯。
縣域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盤。必須深刻認識到實現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縣域、短板在縣域、潛力也在縣域,要堅定信心和決心,以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努力把短板變成發展跳板,全力在新起點上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項目破題”釋放縣域發展爆發力。實施“三企入陜”“三請三回”等行動,積極招引大投資、大規模、大牽引的項目,大力引進“5020”項目以及集群化、配套化和產業鏈上下游的項目,促進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環境友好型項目競相落地。探索推行工業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容缺預審”機制,支持西安、寶雞等裝備制造、車輛制造、新能源等產業,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飛地,對全省縣域發展考核排名靠前的縣(市)給予一定的建設用地指標獎勵。
二、“產業破局”形成縣域發展支撐力。開展縣域主導產業“領跑者”企業培育工作,提升產業聚集水平,走“領軍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路徑。推進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設立100億元左右的縣域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重點支持西鳳酒業為主的食品加工業,奶山羊為主的畜牧業,蘋果、獼猴桃為主的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裝備、人工智能裝備等新型產業,市、縣按照省級基金投入的同等規模配套,基金捆綁使用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設立省級標準廠房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各地統一規劃、集中建設一批規?;_發、標準化建設、功能化配套、市場化推進的標準廠房,強化產業集群載體支撐。
三、“改革破壁”打造縣域發展驅動力。試點推行“市縣同權”改革,構建市縣一體化、扁平化審批機制,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具體實施層級的事項直接下放縣級,加大放權賦能力度。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建議將每月1日-25日設為“企業安靜生產期”,做到“有呼必應,無事不擾”。優化用好“秦務員”“陜企通”等政務服務平臺,推行“全產業一鏈辦”、工程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惠企政策兌現“線上一網、線下一窗”改革,探索實行“工業快批”“智能秒批”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四、“創新破格”激發縣域發展引領力。建設“網上常設技術市場”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施技術交易“后補助”,對線上完成技術交易的受讓方、轉讓方、中介服務機構,分別按照三項預算結構技術交易額的2.5%、1.5%、1%進行補助。完善市級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推行科技創新券等模式,設立三級聯動科貸風險補償資金池,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發揮秦創原對縣域經濟開發區的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持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型企業迭代升級。
五、“城鎮破繭”提升縣域發展承載力。實施縣城設施更新提升工程,深入總結郝家橋、高西溝、金米村等典型經驗,加快編制縣城、重點鎮設施更新提升工程規劃。探索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承載力提升路徑,在韓城、神木、黃陵、鳳縣、岐山、禮泉、蒲城、富平、城固等縣(市)設立試點,健全縣域商貿流通網絡,建設一批商品化加工載體,布局一批現代化冷鏈設施,打造一批高效率運輸通道,全面提升縣城發展承載力。
發揮“千萬工程”牽引作用
建設三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臺盟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謝斌
省政協委員
臺盟省委會副主委
陜西省西安植物園運營中心副主任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也在農村。“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年來,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面貌,成為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范例和典型樣板,具有很強引領示范作用。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扎實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全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50余個,累計打造7個產業集群、84個中省產業園、59個產業強鎮,探索形成“積分制+”“清單制+”“網格化+”等“陜字號”鄉村治理經驗。
對標“千萬工程”先行省份,我省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產業發展不平衡。全國共認定770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我省僅認定29個,其中16個位于關中片區。從三產融合看,產業鏈短,附加值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2∶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70%為初加工產品。二是資源供給不充足。傾斜安排銜接資金49.4億元,占全省47.6%。對比來看,甘肅省傾斜安排銜接資金139.2億元,占全省68.8%。我省獲批財政部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1.21億元,河南省獲批2.79億元。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共256個,我省僅8個。三是發展體系不健全。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縣61個,僅占涉農縣區的58.6%。全省計劃編制3196個村莊規劃,截至2023年9月僅完成50%以上。在基層治理中,還存在一些基層黨組織疲軟、基層干部“優親厚友”、村民積極性不高等現象。為此,建議:
一、科學布局鄉村空間,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同發展。結合三大片區地形地貌,高標準編制精品示范村規劃,充分彰顯關中農耕文化底蘊深厚之美、陜南秦巴山水靈動之美、陜北農牧交錯廣袤之美。聚焦“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重點任務,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設施短板,讓現代文明生活惠及農民。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重要景區等,集中連片提升村莊風貌,一體推進自然要素和生產生活要素整合更新,實施“無廢鄉村”建設,不斷增加鄉村“顏值”。
二、暢通要素配置通道,筑牢和美鄉村建設根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建設,推動農村資源要素更好“流動”。及時跟進財政、金融、土地等普惠政策力度,支撐農村三產融合用地需求。加大鳳堰古梯田等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力度,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農村經濟循環。進一步暢通人才、智力、技術、管理、服務要素通道,推動現代生產要素、先進理念進村入戶。
三、推進“三農”政策集成,聚力縮小地區、城鄉、收入差距。以“千萬工程”為牽引,以“蘇陜協作”為抓手,探索構建合理的“消薄飛地”“產業飛地”“生態飛地”等協作模式,助力縮小地區差距。深挖潛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陜農”優勢品牌,突出聯農帶農培育場社,發展“美麗鄉村+”農業、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縮小城鄉差距。推廣岐山“一碗面”經濟的經驗,加快一二三產深度融合,讓“三秦”百姓深度嵌入產業鏈,縮小收入差距,在農業現代化征程中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四、激發鄉村內生動力,以機制創新賦能鄉村振興。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有序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遵循“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持續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推廣運用“一核四會五個一”“321基層治理模式”等抓手載體,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選優配強鄉村“領頭雁”,建立近親屬備案制度,構建“支部帶領黨員、黨員凝聚群眾、群眾積極參與”的鄉村振興格局,讓“淳樸民風、鄉村宜居”在三秦大地遍地開花。
積極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成果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民革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謝慧瑩
省政協常委
民革省委會副主委
西安浐灞國際港管委會副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開放發展高度關注、寄予厚望。2023年5月,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為我省加快改革開放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中亞峰會上,我國同中亞五國達成多份雙多邊文件,簽署100余份各領域合作協議,全省開放發展迎來難得歷史機遇。積極落實峰會成果,將極大改善我省目前存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外貿企業結構過于單一、各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不夠平衡、開放平臺功能發揮仍不充分等問題。為此,建議:
一、對接融入國家外交戰略,不斷提升開放層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四個堅持”“八點建議”,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同中亞、西亞、南亞、中東歐國家省市間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溝通交流,更好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努力爭取中聯辦、外交部等中央單位支持,把更多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外事交流活動放在陜西舉辦。全面加強省級城市間交流互動,提高我省與沿線國家友城間黨政、經貿代表團互訪頻次,常態化舉辦省級投資、貿易、產業發展類論壇。與沿線國家友城互設代表處,提高人員往來、人文交流、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便利度、活躍度、滿意度。
二、積極拓展對外開放通道,做大做強開放平臺。加快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次級節點建設,優化、增密國際貨運班列,推進集裝箱貨運碼頭現代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跨境運輸過貨量。支持漢中、延安、安康等機場開通更多國內國際航線,進一步提高“一帶一路”國家直航比例。全面升級自貿試驗區、浐灞國際港等開放平臺,吸引中亞、西亞、南亞、中東歐國家外向型貿易要素向陜西聚集,爭取更多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外向型企業落戶陜西。精準招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進出口貿易商來陜投資興業,鼓勵貿易商在陜建設面向全國的海外倉庫。
三、持續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實現全方位互促共建。發揮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醫藥、旱作農業、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學科優勢,加強同沿線國家在畜牧獸醫、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智慧農業合作、荒漠化土地和鹽堿地治理開發等領域的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推動省內高校與沿線國家重點高?;ハ嘣黾釉L問學者和留學生名額,支持我省高校在沿線國家成立聯合實驗室,邀請高層次學者專家來陜工作。加快秦創原運行制度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步伐,支持沿線國家通過秦創原開展科技創新,鼓勵中亞、西亞、南亞、中東歐等國家在陜設立科技投資基金,共擔風險、共享利益。鼓勵省內和沿線國家文化旅游企業策劃、包裝、組織各類文體交流活動。
四、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聚焦“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產業園”,深化拓展“中俄絲綢之路高科技產業園”創建成果,進一步擴大合作范圍,共設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雙方優質企業互相建立海外研發生產基地。發揮我省打造能源化工、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游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優勢,支持在陜企業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車、糧食加工等飛地產業園。鼓勵沿線國家農產品、能源、礦產等產業龍頭公司在陜設立分支機構,擴大在陜投資規模,用好峰會提出的簡化貿易程序,大幅提升經由我省入關的貿易比例,不斷開辟貿易新空間、新領域、新賽道。
優化文旅產業布局
加快陜西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建設
民進陜西省委員會
發言人:閆小寧
省政協常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副主任
民進省委會副主委
省中醫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二級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文化建設飽含殷切期望,要求“發掘和用好豐富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建設”。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出臺了一攬子政策,將文旅產業列入四大萬億級產業之一,全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國內旅游人數5.8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53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和110%,為實現萬億級文旅產業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目前看,我省文旅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文旅產業發展水平與文旅資源大省地位不匹配。陜西擁有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以文旅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多、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聞名于世。但2022年我省旅游總收入排名全國第15位,全省1674家規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占全國總量的2%。而早在2018年,四川省文旅產業總產值已過萬億元大關。二是“文旅+”產業融合仍需“破圈”。我省文旅產業開發同質化程度高、差異化不足,如鳳凰古鎮、蜀河古鎮等文化名鎮名村雖然各具特色,但發展體系都趨向于“民俗+民宿+小吃”,特色化開發不足。“文旅+”產業發展合而不融,文旅新產品新業態不豐富,難以適應游客特別是年輕游客的需求。三是區域發展不均衡,省際協同發展不夠。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占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收的90%和旅游收入的75%,其他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省際聯動機制尚未建立,我省同周邊省份文旅資源雖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但缺乏聯動合作機制。
當前,文旅市場加速回暖,文化建設發展進入提質增效期。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立足陜西豐厚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一、優化文旅產業結構,打造文旅產業集群。構建特色文化品牌體系,發展新型業態。做大做強“西安鼓樂”“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長安畫派”“陜北民歌”等文化品牌,持續提升《長恨歌》《夢長安》《駝鈴傳奇》《法門往事》《延安保育院》等旅游演藝劇目水準,形成高知名度、高美譽度的陜西文旅IP矩陣。以園區、基地為抓手,推動文旅產業集群化發展。以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為引領,以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為載體,打造文化裝備制造、毛絨玩具、陶瓷、皮影、剪紙、泥塑、農民畫、石雕、編織、刺繡等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碑林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改造等項目。以“延鏈、補鏈、強鏈”為方向,推動文旅產業鏈式發展。著力打造文娛演出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鏈、會展經濟產業鏈、賽事經濟產業鏈和出版發行產業鏈,形成“一業興帶百業旺”的文旅大產業發展格局。
二、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塑造文旅融合樣板。推動“文化+”融合發展,對標國際文化和旅游中心建設目標,以周、秦、漢、唐文化內涵挖掘拓展為重點,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及服務體系。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文旅與工業、科技、教育、體育、交通、水利、農業、林業、金融等深度融合,塑造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陜西風格的農旅融合、茶旅融合、體旅融合、康旅融合產品,避免千村一面、千街一面。建設特色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區,依托我省“文化陜西”“山水人文”的核心文化資源,以西安為中心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國家級陜北文化、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三、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優化省內區域空間布局,以西安、延安、漢中等城市為錨點,提升關中歷史文化旅游帶、陜北民俗及紅色文化旅游帶、陜南自然生態旅游帶發展水平。強化跨省合作,探索省際文旅產業合作新機制,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協作區、陜甘寧邊區紅色旅游發展集群等跨省合作,打造一批項目聚集、輻射帶動效應大的國家級跨省旅游精品路線。依托“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打造國際文旅中心,深入挖掘絲路沿線國家(地區)共同“文化記憶”,在西安打造中國-中亞絲路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旅游聯盟總部。
協同推進 精準施策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政協西安市委員會
發言人:張華俊
全國政協委員
致公黨中央常委
致公黨省委會主委、西安市委會主委
西安市政協副主席
近年來,我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2023年,全省10個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平均優良天數282.9天,同比增加3.2天。但是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問題仍較突出,PM2.5仍處于高位。近日,國務院頒布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明確了10個方面39項任務。為貫徹國務院行動計劃,全面落實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八個新突破”部署要求,縱深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政治站位,夯實各方責任。夯實屬地責任,堅持全省“一盤棋”,進一步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相關職能部門統籌協調督促指導的工作機制,以關中“三市一區”為重點,建立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夯實聯防責任,協調山西、河南兩省,進一步完善汾渭平原常態化聯防聯控機制,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實現污染過程“削峰降速”,將聯防聯控從技術層面協商推進到深層次體制和重大利益的協同,形成區域空氣環境治理新格局。夯實企業責任,引導企業自覺承擔大氣環境治理主體責任,逐步退出限制類涉氣行業工藝和裝備,推進傳統產業工藝、技術、裝備升級。
二、堅持目標導向,狠抓措施落實。要目標清單化,各市(區)及相關職能部門應以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為主要目標,兼顧其它指標,分解細化,列出清單,層層壓實。要任務項目化,重點將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多污染物減排等任務項目化,像推進招商項目一樣推進治理項目,以實實在在的項目推進降碳減污。要工作績效化,每個目標、每項任務、每項工作都應明確內容、措施、完成時限、責任單位、責任人等,年初下達目標責任書,年終嚴格考核,完成的給予激勵,未完成的追究責任,問題突出的開展專項督察。
三、實施重點突破,精準科學治理。著力在重點指標上突破,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力爭到2027年各市(區)PM2.5濃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著力在重點區域上突破,舉全省之力,使咸陽、西安、渭南等城市的空氣質量根本性改善,退出全國重點城市排名后二十名。著力在重點領域上突破,產業結構方面,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加快退出重點行業落后產能;能源結構方面,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逐步推進山區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實現煤炭消費量負增長;交通結構方面,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鐵路專用線建設項目,加強重型柴油車管控和物流車輛污染治理力度,力爭到2025年清潔運輸比例達到80%,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高速服務區快充站覆蓋率不低于80%。著力在重點面源上突破,要強化面源污染治理,深化揚塵污染綜合治理,禁止露天焚燒秸稈,探索建立生物質清潔化利用集中供熱中心,實現“生物質燃料化”;要切實降低排放強度,強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全流程、全環節綜合治理,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開展餐飲油煙、惡臭異味專項治理,穩步推進氨污染防控。
四、強化科技支撐,提升治理能力。深化大氣污染成因研究,有針對性提出防治新技術、新工藝,爭取把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研究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啟動新污染物治理研究,力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做出陜西貢獻。加強科技支撐,建立高層次專家幫扶組,對口幫扶各市(區),完善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縣城全覆蓋。
五、加強機制建設,完善管理體系。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健全省、市(區)、縣三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明確責任分工,規范預警啟動、響應、解除流程。推行信息公開機制,定期公開重點涉氣企業污染排放信息、各市(區)空氣質量排名、相關職能部門履職情況,倒逼企業、部門、屬地履行環保責任。落實監督機制,定期開展專項督察,重視輿論監督,鼓勵群眾監督,支持人大依法監督,支持政協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專題協商和民主監督。
傳承秦商精神 助力開放發展
發言人:劉勇
全國工商聯常委
省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省工商聯副主席
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陜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奮力追趕,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倳浀闹匾v話飽含殷切期望、給予奮斗感召,激勵我們發揚“赳赳老秦、勵精圖治”的那股子“擰勁兒”,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
陜西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秦商的振興。秦商也被稱為“西秦大賈”或“關秦商人”,是陜西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紐帶,自古就靠著這股“擰勁兒”譽滿天下,以“厚德重道、勇毅精進、融創實干、義利報國”的秦商精神和“人硬、貨硬、話硬”的秦商品格,開拓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和鹽馬古道、古絲綢之路等,創造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盛世圖景。如今秦商正以現代商協會的新形象再次異軍突起,截至2023年我省共登記商協會等社會團體3.1萬余家,其中全省性商協會近600家,已形成一支不可小覷的新生力量。2023年9月,我省召開了全球秦商大會,來自海內外秦商精英齊聚一堂,共謀發展大計。但由于多種因素,我們在縱向歷史上與老秦商相形見絀,在橫向發展中與浙商、粵商和閩商拉開了一定差距,仍面臨“舞臺”不夠大、“擰勁兒”不夠足、“體能”不夠強等困境。秦商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是十三朝古都厚重歷史文化熏陶出來的,是先輩們奔走天涯奮斗出來的,是無價之寶,是精神支柱,必須古為今用、弘揚光大。我們要鉚足勁傳承和發揚秦商精神,打造秦商平臺,叫響秦商品牌,重塑秦商形象,在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中再創輝煌!
一、傳承秦商精神,提振信心鼓干勁。堅定文化自信,挖掘秦商精神的時代價值,發揮其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心劑”功效。建議由省工商聯牽頭,設立秦商精神研究機構,建立秦商博物館,創辦《秦商》雜志,大力弘揚秦商精神,塑造敢闖敢拼、勇于超越、追求卓越的秦商形象。開辟年輕企業家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設立“三秦新生代企業家精英榜”,評選表彰獎勵優秀新生代企業家。推行老中青三代“雙向”結對傳幫帶,培養一批像北京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倫那樣在國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秦商代表,形成秦商耆英、中流砥柱與新銳英才三代的傳承格局,促使秦商人才輩出,擦亮秦商金字招牌。
二、打造秦商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依托陜建、隆基、比亞迪等在各領域擁有顯著成績的大型企業,整合陜酒、陜菜、陜餅等“陜字號”特色資源,宣傳西鳳酒、肉夾饃和心特軟等特色產品,打造新秦商品牌形象,重振秦商風采,引領產業鏈發展新高地。突出“頭部效應”,聚焦我省經濟發展新趨勢,向萬億級產業集群發起攻勢,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務實推進秦商持久長遠發展。
三、激發秦商潛能,勇擔責任促發展。加強對秦商組織的政治指引、政策支持,引導其以高站位、大格局顧全政府、社會和會員的共同最大利益,自覺擔當歷史使命,擔負社會責任,切實把總書記的殷切關懷轉化為強大奮進力量。將商協會視為我省對外開放發展的重要“窗口”,充分利用商協會對行業發展洞察深入和可利用資源豐富的優勢,使其成為對外聯絡的前哨和編外招商機構,不斷擴大秦商“朋友圈”,形成招商引資引智新動力。搭建廣大秦商與政府之間的交流平臺,做好信息的精細化傳遞,完善“一次辦好”“一站辦結”等業務體系,塑造“重商、親商、育商”的陜西新形象。
四、凝聚秦商力量,主動融入大格局。對秦商的定義應開放擴展,凡是在陜西投資興業、與陜西結緣結親、為陜西發展貢獻的海內外企業家朋友都可稱為秦商。發揮秦商聯絡海內外的橋梁紐帶作用,主動走出去,融入我國開放大格局,借助秦創原、絲博會、長安號前沿平臺和載體,將力量緊緊匯集在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文化旅游、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培育等產業發展“刀刃”上。做強做深發展大平臺,結合“一帶一路”縱深躍進、東部產業轉移以及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的新開放格局,推動秦商軍團加速向全國拓展、向“一帶一路”進軍、向國際邁進,促使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秦商力量涓流渭河、豐潤三秦!
(攝影: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