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恤民
從教近30年,一直在鄉(xiāng)下,從小學三年級教到高中三年級,我當了25年班主任。我如今雖已離開教學崗位,但對教育這片圣潔之地情有獨鐘,對三尺講臺和一批批可愛的學生永遠充滿深深的眷戀。
每次回鄉(xiāng)下老家,我都要好好看看那些曾經(jīng)伴隨我教書生涯的辦公用品和生活物件:一支蘸筆、一個鬧鐘、一盞煤油燈、一面小鏡子、一只墨水瓶……這些熟悉的伙伴把我記憶的那扇門緩緩打開。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到鄉(xiāng)下一所中心小學教書,當時的學校只有300多名學生、十多名老師。和我一路去的共有7個年輕人,都是剛走出校門不久,我們精力旺盛、富有熱情,個個身懷絕技,所有學科樣樣精通。我們的到來,讓學校一下子充滿了生機,學生們也格外興奮。當時學校里沒有專職的體育教師,我便和另外一名同事主動要求兼帶早操和大部分班級的體育課,一人一周輪流帶操。為了教好廣播操,我們找來了圖示,一節(jié)一節(jié)認真對照著學,然后給部分學得好的學生教,再讓他們利用課間時間一對一地教,很快全校學生就學會了廣播操。那時候一周六天上課,連著幾個學期,我代課最多時一周竟達到了27節(jié)。也許是年輕,也許是心中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我們?nèi)徊恢榔@邸?/p>
當時校園里沒有水泥硬化,一個暑假過后,校園里到處蒿草瘋長,一到秋季新學期,大家都要參加除草勞動,一個班一片區(qū)域,學生們都是自帶鋤頭鐵锨等勞動工具,積極勞動,干勁很大。
每到運動會前夕,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平整操場,把操場上高一點的雜草除掉,沙坑里也需要換上新的細沙。老師帶領(lǐng)全校高年級的學生到離學校5里外的漢江邊的沙灘取沙,同學們抬的抬、擔的擔,也有同學把細沙裝在肥料袋里扛在肩上,有條件的學生還會拉上人力車,浩浩蕩蕩的運沙隊伍如一條長龍,甚是威風。
那時候,學校運動會都是在春季舉行,一般都要舉行三天,有一年天公不作美,運動會斷斷續(xù)續(xù)竟開了一周。運動會期間是學生們最開心的日子,大家可以無拘無束,特別是一些平時調(diào)皮的學生,這些娃多數(shù)在體育方面有所特長,為了增加班上成績,老師對他們也是愛加一等,因此娃娃們也就更加放縱。
當時學校雖然通了電,但很不正常,經(jīng)常會停電。我?guī)У漠厴I(yè)班當時處于校園外一個新建地段,還沒有供電,每到冬天,教室的窗戶都是用塑料紙遮住的,一到下午或陰天的時候,教室里特別昏暗。因為要上晚自習,我和學生們都準備了煤油燈。晚上,教室里許多盞小油燈燃起的光亮把三間土瓦房照得通亮,40多個稚嫩的小臉也被映得紅撲撲的,顯得更加可愛。我坐在講臺上看書備課,學生們在下面做作業(yè)。中間休息時,我會站在教室中間給大家講故事,大家圍著我,時而屏息細聽,時而哄堂大笑,其樂融融。
那時的教學設施很簡陋,教師只有簡單的教參和教本,最初的黑板也是一張木板放在架子上,后來在墻壁上用水泥做底刷上黑油漆,就是簡易的黑板。開學后,學校把書本、粉筆、紅藍墨水發(fā)到老師手里,剩下的教學工作全由教師自己設計,在沒有電腦的年代,能幫助教師的也只有教參了。
現(xiàn)在的教學條件好太多了,鍵盤一敲,要什么有什么,手指一動,白板上就會出現(xiàn)教學內(nèi)容。一年用過的粉筆也沒有多少,幾乎沒有粉塵被吸入體內(nèi)。學生的家庭作業(yè)大多由家長批閱,智能手機也幫了老師們的大忙,凡事在微信群里一發(fā),家長就會主動聯(lián)系老師。而那時候,我們要和家長對話就必須家訪,走山路是常有的事。
那時候的體育活動也很單調(diào),學生們課間只有玩跳皮筋、擲沙包、丟手絹、踢毽子、抓石子、跳繩、拍面包、飄三角、斗膝蓋、滾鐵環(huán)等,但不管哪個活動,他們總是玩得很開心。
當時學校里只有兩個乒乓球臺,一下課學生便蜂擁而至,打乒乓球是當時最時尚的運動。后來,學校在操場上立了兩個木質(zhì)籃球架,體育課和課間活動時,這兩處都是最熱鬧的地方。
那些年的冬天也比現(xiàn)在冷多了,一進入冬季,雖然教室的窗戶用塑料紙或白紙遮擋,但仍難敵寒冷。大多數(shù)男生都會用廢舊搪瓷碗或小瓷盆自制一個小火盆,上面系上二三尺長的鐵絲,早上從家里走時放上火種,帶到學校取暖。每個教室一般都有10盆火,把教室烘得暖暖的。
在學校工作了幾十年,我總覺得現(xiàn)在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生活幸福了,心理卻很脆弱。
那些年,學生沒有手機、電腦,沒有條件尋找?guī)椭?,作業(yè)基本都是獨立完成。有些孩子周末和下午還得幫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打豬草、放牛、做飯等。
他們沒有嬌慣,思想也很單純,只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家長也沒有太多時間去輔導,更談不上批改作業(yè)。每到周末或下午放學,農(nóng)村娃總是聚集在一起做作業(yè),有的還一邊哄弟弟妹妹一邊做作業(yè)。
那些年的學生上下學沒有父母接送,每天飯一吃,同村的伙伴一起連蹦帶跳高高興興地走進校園,大人們把孩子稱為“猴子”,意思是走在路上好動,嬉戲胡鬧甚至廝打也是常有的事,但不管發(fā)生什么,家長都能相互理解協(xié)商解決?,F(xiàn)在不管是農(nóng)村學校還是城市學校,家長放學前早早就來到學校門口等候,孩子車子一坐,連書包也讓家長幫自己拿。
那時候?qū)Υ{(diào)皮的學生,老師經(jīng)常會罰站或放學后留下補做作業(yè),有時氣急了也會用教鞭敲幾下、用腳踢一下,家長從沒有找老師找學校。而現(xiàn)在同學之間因為一點小糾紛,或老師批評時言語稍重一點,就都成了“大事”。所以,老師在對后進學生的教育上也顯得舉步維艱。
許多年來,學校每周一次的大掃除都是寫進課表的,而且學生要自帶勞動工具。而現(xiàn)在的學校綠化美化很到位,有的學校還聘請了專職清潔員,學生在學校里就沒有勞動可言。像這樣在家不勞動,在學校也沒有勞動,長此以往,不但身體得不到鍛煉,更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勤儉節(jié)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諸如此類的至理名言,也只能作為文章讓學生閱讀,而永遠無法在行動上體會到。
“受盡苦中苦,能活人上人。”在我看來,家長的觀念應當改變,不能過于寵愛孩子,更不能嬌慣,必要的吃苦還是需要的,不要讓優(yōu)越的條件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要多講一些富門寒教的例子,讓孩子學會知足感恩,也要對教師、教育多一些理解。家庭、學校、社會要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要讓他們經(jīng)得起挫折,吃得了苦頭。
30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回想起那段平常的歲月,略顯彌足珍貴,也值得讓人回憶,對而今的教育現(xiàn)狀更值得讓人思考。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