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健品當成救命稻草,你就輸了
本報記者 王瑩
隨著人們對健康管理的逐漸重視,形形色色的保健品開始進入大家的視線。網店里掛的、實體店里賣的、上門或電話推銷的、社區(qū)里開講座的,各種銷售方式令人眼花繚亂。
“常青春菁盈膠囊,無需節(jié)食、無需運動、快速減肥,挑戰(zhàn)月瘦20斤。”“別人喝酒我喝水,葛根枳椇軟膠囊解酒護肝,預防肝臟疾病。”“預防老年癡呆保健品,中科院科研成果轉化”……
記者打開淘寶一搜,各種保健品的功效可謂驚人,甚至比專業(yè)藥物還要神奇,并且這些產品大多都聲稱有“藍帽子”(即衛(wèi)食健字)標識。
近日曝光的權健事件再次折射出保健品市場的各種亂象。目前,權健公司實際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相關部門也開展了集中打擊清理整頓保健品亂象專項行動。那么,自己經常吃的所謂保健品到底算是食品還是藥品?它們所承諾的功效真的比看病開方還要神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又該怎樣鑒別保健品的真假好壞呢?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