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一早,來自陜西、河南的300余份新收獲小麥樣品,被送進陜西省糧食質量安全中心實驗室,準備開始一場特殊的“體檢”。這是全國糧食質量會檢的一個縮影。
每萬噸小麥采集一份樣品。因此,每份樣品代表著產地新收獲小麥的整體質量,也是當年糧食質量安全狀況的重要反映。
實驗臺上,從小麥產地直接采集的樣品被分裝在透明樣品自封袋中。8名實驗員分取50克小麥樣品(約1000粒),通過肉眼觀察小麥的蟲蝕、破損、生芽、生霉等情況,挑出“殘次品”。
“這個環(huán)節(jié)類似于‘內科專家會診’。實驗室中有來自北京、陜西、河南的行業(yè)專家。”陜西省糧食質量安全中心檢測室主任蔣國振介紹,他們主要檢查小麥的“膚色”是否健康,“身材”是否勻稱,是否“受傷”或“生病”。
給小麥“體檢”是個精細活兒。記者在實驗室看到,實驗員先用鑷子將千粒小麥分揀,再一粒粒篩查。一份樣品的人工檢測時間約為20分鐘。實驗室里還有一臺名為糧食品質分析儀的設備。將樣品投入其中,屏幕上會實時顯示每粒小麥4個不同角度的影像。僅需5分鐘,50克樣品便可完成檢測。
“體檢醫(yī)生”要對小麥進行嚴格的“體重”和“體能”測試,通過測量水分、千粒重和硬度,得到準確“身體數(shù)據(jù)”;開展類似于“血液化驗”的真菌毒素等指標檢測,確定小麥“免疫系統(tǒng)”是否正常,有沒有遭受霉菌等威脅。
“為了讓品質評價更直觀,我們還特別設置了‘口感體驗’環(huán)節(jié)。糧食最終是要吃的,所以好不好吃很關鍵。”蔣國振說,他們會在最終環(huán)節(jié)把小麥樣品加工制作成面包、饅頭,對其進行品質評價。是否有發(fā)酵麥香、咬勁強不強、回彈好不好,這些都是評價標準。所有參與人員要先體檢,確保味覺、嗅覺正常,能分辨不同的氣味和味道,再進行專業(yè)技能培訓和考核。
“作為小麥品質檢測的重要指標之一,制作好的面包要測量體積。怎么測?用油菜籽。”蔣國振指著面包體積測定儀說,把面包放入待測容器時,會擠占填充物油菜籽的空間。通過讀取標尺上的刻度,可以測定體積。
記者全過程參與小麥樣品“體檢”后了解到,每份樣品都要經(jīng)過40多道工序的嚴格篩選與評估,只有健康優(yōu)質的小麥才能走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記者 石喻涵 馬昭)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