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會
安吳青訓班:“學好本領上前線”
安吳堡青訓班舊址。 記者 劉坤攝
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寶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fā)展,革命就不能勝利……1939年10月5日,毛澤東同志曾為紀念安吳青訓班創(chuàng)辦兩周年題詞。
位于涇陽縣的安吳青訓班,在抗戰(zhàn)時期最需要人才的時候,吸引了全國各地愛國青年在此學習啟蒙,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干部,被稱為是抗日青年的旗幟、革命青年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
3月2日,春風拂面,太陽在蔚藍的天空中微笑著。記者走進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飛檐翹角、古樸幽靜的建筑群靜靜矗立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無聲地講述著那段愛國青年們“學好本領上前線”抗日救國的崢嶸歲月。
沖破層層封鎖,愛國青年齊聚安吳堡
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所在的吳氏莊園建于清代中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箲?zhàn)時期,吳氏莊園女主人的養(yǎng)子吳懷先把這里提供給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zhàn)時期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基地。
時針撥回到1937年,中共中央青年部實際領導的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為適應抗戰(zhàn)形勢的需要和滿足廣大愛國青年抗日救國的要求,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創(chuàng)辦了戰(zhàn)時青年訓練班,后通稱安吳青訓班。
青訓班第一期的辦班地點并不在安吳堡,而是在于右任先生的斗口農場。后來由于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騷擾和迫害,青訓班做了第一次搬遷,搬到了云陽鎮(zhèn)的城隍廟。
“由于青訓班影響力非常大,學員人數成倍增加,城隍廟非常破舊,遠遠不能適應青訓班的發(fā)展要求,于是做了第二次搬遷,遷到了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安吳堡。”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講解員介紹。
1938年1月10日,第四期青訓班開學,學員來源遍及全國大多數省區(qū),當期總人數超過了1000人。學員人數最多時近2000人。
“火車在中原大地的原野上奔馳,一路上經常遭到日機騷擾……我在火車上向北方凝視,不時還聽到遠方有零星的炮聲,祖國北方的同胞姐妹正遭受倭寇的蹂躪。”原安吳青訓班學員、后出任貴州大學校長的黃輔忠回憶,懷著對革命的向往,他就是在炮火中一路從貴州輾轉抵達陜西安吳堡的。
六椽廳是整個院落的主體建筑,安吳青訓班剛遷到這里時,學員白天在這里上課,晚上這里是兒童連的孩子們打地鋪睡覺的地方。沒有床,沒有炕,學員們就在磚地上鋪上谷草,蓋上薄薄的棉被,晚上有時甚至凍得腿腳發(fā)麻,當時條件的艱苦可見一斑。
“柏樹林,好課堂,藍天為帳山做墻”
“堡子東北有一大片常青的松柏樹林,就在這些松柏樹下的空地上,青訓班的學員經常開大會、上大課,聽領導報告,真是得天獨厚的‘露天大課堂’。”黃輔忠回憶在中共中央青委安吳堡青訓班的日子時寫道。
這里說的松柏樹林其實是吳氏陵園,即吳家的祖墳。“露天大課堂”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面積足夠大,可以同時容納千余人上課,青訓班人數最多的時候將近2000人;二是茂密的松柏樹形成一個天然的防空掩體,能躲避敵機的偵察與轟炸。
有一句話對陵園學習的描述十分貼切:“柏樹林,好課堂,藍天為帳山做墻,學為抗日,熔爐煉純鋼。”
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安吳青訓班的課堂都教些什么?
在一則“招生啟事”的史料中可以看到,課程主要包括三民主義、政治常識、民眾運動、游擊戰(zhàn)術、西北問題(西北國防地理、人文地理、民族問題)等;游擊訓練則以軍事為主。既有理論知識,也有實踐課程。
正是由于安吳青訓班講授的知識緊貼實際、對抗日救國有極大的用處,學員們克服種種困難也要堅持學習。“墨水瓶被學員們揣進懷里,學員們寧肯自己受凍也不讓墨水瓶受凍而耽誤學習進度。”講解員站在照片前一度哽咽。
黨的領導人非常重視青訓班,不少領導人都在此講演,這也為青年學員們開闊視野打開了一個窗口。
“那是7月下旬的一個熱天,朱老總滿面笑容地站在那個臺子中央,用很通俗的語言,像聊家常一樣,一個戰(zhàn)場、一個戰(zhàn)役、敵我友、國內外各方動態(tài),分析得清清楚楚。”在安吳青訓班學習過的徐景星回憶,學員們聽得入神,眼前好像出現(xiàn)了一幅戰(zhàn)場形勢圖。
革命青年的熔爐,青運史上的豐碑
“聚在這兒我們上了生命的第一課,再會吧,我們到戰(zhàn)場上去上第二課。我們將親見祖國在血里得到自由,我們將在燦爛的樂園里上第三課。”在安吳青訓班的結業(yè)證上,這段出自胡喬木同志的寄語深深印刻在學員的靈魂深處。
中國民主同盟會早期領導人李公樸說:“它是在一個最艱苦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而現(xiàn)在又為一般熱血青年萬分踴躍地參加。”為了節(jié)約經費,學員們發(fā)起節(jié)約的競賽運動,如“不吃零食”“不進館子”“不抽香煙”“不涂雪花膏”。
“忠誠、團結、活潑、緊張”是青訓班的作風理念。這里實行軍事化管理,學員們自覺遵守革命紀律,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團體。在此過程中,愛國青年懂得了一名合格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所需要的品質,一些學員還會被選拔至延安繼續(xù)學習。
“安吳青訓班,在我們黨為了奪取抗戰(zhàn)勝利需要人才的時候,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面目出現(xiàn),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用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愛國抗日’‘救亡圖存’的響亮口號,把成千上萬的青年——各族各界的知識青年吸引到自己的身邊,加以短期的訓練,使之受到馬列主義科學的啟蒙教育,樹立起為人民、為祖國而獻身的革命人生觀。”原安吳青訓班教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朱致平說。
據了解,安吳青訓班前后共辦了14期,組建了127個連(隊),為中國革命隊伍培養(yǎng)了1.2萬多名青年干部。這些愛國青年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建設等時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很多后來都成為黨的中高級領導骨干。安吳青訓班在中國青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 劉坤)
訪談與點評
“青訓班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機
——訪涇陽縣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東峰
安吳青訓班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出一大批干部,它在中國青運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它的精神內涵是什么?對當代青年有什么啟發(fā)?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涇陽縣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東峰。
朱德給青訓班師生作抗日形勢報告。 記者 劉坤翻拍
楊東峰介紹,安吳青訓班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于國統(tǒng)區(qū)創(chuàng)辦的唯一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學校。從1937年10月至1940年4月,安吳青訓班歷時30個月,成功舉辦各類培訓班14期,培訓學員1.2萬余人,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建設鍛造出一大批信念堅定、作風頑強、團結守紀的優(yōu)秀青年干部,被稱為青年干部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
楊東峰說,安吳青訓班的精神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奮斗精神;二是抵御外侮,報效祖國的愛國精神;三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四是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回顧這段歷史,愛國青年用青春和熱血凝練而成的“青訓班精神”,必將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矢志報效祖國、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擔當作為的強大精神動力,從而自覺肩負歷史、時代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在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砥礪奮進、積極作為、建功立業(yè)。(記者 劉坤)
采訪手記
用熱血捍衛(wèi)理想
走進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前,我心中曾有一個大大的問號: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吸引當時的青年們奔赴安吳堡,把這里當作革命的第一站?
漫步在數以萬計的愛國青年學習工作過的地方,尋覓他們奮斗過的足跡,心中的謎底漸漸解開——是理想的力量。
安吳青訓班學員合影。 記者 劉坤翻拍
“到延安去!”這是抗戰(zhàn)時期無數愛國青年的心聲,而安吳青訓班正是通往延安的第一站。安吳青訓班的舉辦地在“白區(qū)”,也就是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反動分子給安吳青訓班施加了巨大壓力,然而,青訓班的規(guī)模卻越來越大。從第一期以西安、三原、蒲城等地的中學生為主,到第四期搬遷至安吳堡時已經有全國四面八方的愛國青年慕名前來。
安吳青訓班學習條件十分艱苦。盡管青訓班爭取到了吳氏莊園作為辦學場所,但由于學員人數過多,上課在露天課堂,住宿只能打地鋪。困難沒有讓學員們退卻,學習的熱情反而愈發(fā)高漲,因為在這里能學到抗日救國的真本領,能結識有著共同革命理想的戰(zhàn)友,學員們堅信這是一條通往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
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我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對當代青年來講,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無論形勢如何變化,都要憶苦思甜,將這種精神與品格傳承下去,銘刻于心,外化于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記者 劉坤)
紅色檔案
安吳青訓班,亦稱“戰(zhàn)時青年短期訓練班”,1937年10月由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主辦??谷諔?zhàn)爭初期,安吳青訓班為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專門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學校,原址在陜西三原斗口鎮(zhèn),1938年1月遷到云陽北安吳堡。其教育宗旨:在最短期間授予青年各種最低限度的軍事政治知識。
課程有抗戰(zhàn)基本理論(社會科學、三民主義、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軍事課程(操場動作、武器使用、步兵技術、游擊戰(zhàn)術)。學員除上課外,著重自學。學習期限半個月至3個月。
截至1940年4月共辦12期,培養(yǎng)青年干部1.2萬余人。1940年初遷到延安,改名澤東青年干部學校。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較高水平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青年運動干部。 (記者 劉坤整理)
先鋒與群眾
堅守在仲山涇水間
——記鄭國渠旅游風景區(qū)黨支部書記趙良妙
春天到了,趙良妙開始自己的增綠計劃。 記者 董渺攝
3月3日,鄭國渠旅游風景區(qū)游人如織,人們行走在仲山涇水之間,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這行走的人群中,有這樣一個身影,他時而俯身把不規(guī)整的地方整理好,時而望著眼前快活的游人嘴角不禁上揚……然而,沒有一個游人會想到,這個人,就是這片山水的守護者、這個景區(qū)的“締造者”趙良妙。
“伙計們,路上的干糧準備好了嗎?”“放心吧老趙,都準備好了。”18年前,41歲的溫州人趙良妙帶領創(chuàng)業(yè)伙伴來到涇陽北仲山,背著工程測量儀器,一心想在這里勘測建造水電站。
攀爬30多個山頭,徒步萬里山路后,趙良妙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喜歡上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2004年“文涇水電站”項目開工建設,令他費腦筋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趙良妙能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少使用機械,比如用驢馱肩扛。
把工程機械拆整為零,用驢一趟一趟馱運,螞蟻搬家似的一點一點把工具和材料運進山里……就是用這些不惜時間、不惜代價的“笨”辦法,趙良妙最終修通了路、修筑了攔河大壩、貫通了引水隧道。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灌溉工程,鄭國渠不僅歷史底蘊深厚,而且自然風光旖旎,趙良妙對此感受最深。
如何進一步挖掘鄭國渠這張IP背后的文化價值,讓更多人來到鄭國渠,了解、銘記這段歷史。最終,他決定在鄭國渠遺址附近修建鄭國渠旅游風景區(qū)。
為了不破壞山體生態(tài)植被,趙良妙采取的方案是鑿隧道、地下施工。施工仍采用當年修水電站時的那套“笨”辦法。
驢子馱著沉重的設備零件,一天要在近2000米的崎嶇山路上往返10多趟。有幾次,山路打滑,驢子翻下了山溝;遇到難走的路,驢子原地打轉停止前行。陡峭地段連驢子也上不去時,就只能靠人背肩扛。僅其中的一條1.6公里的路,就修了整整3年。
趙良妙一邊修建景區(qū),一邊為荒山增綠。
“經過考察,引進皂角樹、側柏等常綠樹種,努力打造四季常綠山體景觀,為構建仲山涇水綠色屏障打牢基礎。”趙良妙說。
如今,一到四五月,鄭國渠旅游風景區(qū)內連山疊翠、綠野接天,一汪碧水鑲嵌于仲山之間。人沿山水走,鳥在山澗鳴,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畫卷次第鋪展。
景區(qū)的修建,不僅對當地生態(tài)、經濟作出了貢獻,還帶動了就業(yè)。自景區(qū)建設運營以來,為社會提供就業(yè)崗位300多個。
景區(qū)還帶來大量的人流。趙良妙在景區(qū)旁邊為附近村民建了一個免交租金的農貿市場。村民李娜說:“以前蔬菜、雞蛋等要拿到鎮(zhèn)上去賣,現(xiàn)在來景區(qū)邊賣,城里人都很喜歡。”
然而,趙良妙仍不滿足于當下,他說今年還有兩個計劃:一是把景區(qū)從國家4A級努力打造成國家5A級,讓更多人走進這一方青山綠水,記得這片山水;二是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帶領更多當地群眾富起來!(記者 董渺 通訊員 謝濤)
追趕超越正當時
碩果滿枝頭 奮進新涇陽
——涇陽縣傳承革命精神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綜述
3月3日,涇陽縣橋底鎮(zhèn)溝而上村鄉(xiāng)村振興工廠內,村民張亞寧正在組裝電力儀表。這些儀表將遠銷土耳其、巴西等國。 記者 董渺攝
涇陽,作為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不僅在中國地理版圖上占據特殊位置,還曾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紅色血脈仍然在這座城市賡續(xù)綿延,新時代的涇陽正從這紅色的歷史中汲取砥礪前行的力量,奮力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
動能轉換結構優(yōu)化 縣域經濟邁上新臺階
3月3日,涇陽產業(yè)新城西安神電智能高壓電器產業(yè)園,數十名工人在研發(fā)樓和廠房里進行著緊張的裝修工作,為6月份的投產沖刺。
作為涇陽“十三五”時期引進的重大項目之一,西安神電與嘉瀚高端裝備、朗斯、仁康、瑞奧等項目,共同見證了涇陽經濟發(fā)展的理念之變、結構之變和動力之變。
“十三五”以來,涇陽把抓招商引資、抓項目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引擎,累計簽約引進項目98個,合同資金375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01億元;實施重點項目104個,完成投資115億元,縣域高質量發(fā)展新動能不斷匯聚、持續(xù)釋放。
好的營商環(huán)境是吸引企業(yè)的硬實力。據該縣招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涇陽探索為入駐企業(yè)提供一站式服務,最快一天就可以辦證、刻章,3天就能立項、開戶。如今,政策優(yōu)、成本低、服務好、辦事快成為涇陽招商引資、聚集企業(yè)的又一張“金色名片”。
在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同時,涇陽加快產業(yè)轉型、調優(yōu)結構,糧食生產實現(xiàn)“十七連豐”;鮮奶銷售份額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果品產業(yè)年產值達到6.6億元;全域旅游蓬勃發(fā)展,累計接待游客突破4000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綜合收入79億元。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2020年涇陽規(guī)模工業(yè)總產值完成33.93億元,增長11.64%,增速居咸陽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6億元,增長17.2%,增速居咸陽市第一;地方財政收入2.56億元,增長35.7%,增速居咸陽市第一,實現(xiàn)了經濟換擋不減速,量增質更優(yōu)。
涇陽縣委書記張渭表示,“十四五”期間,涇陽將著力從高質量發(fā)展、高效能改革、高顏值生態(tài)、高品質生活4個方面尋求突破,將涇陽打造成關中平原城市群高質量發(fā)展的典范。
嚴守生態(tài)環(huán)保底線 保持綠色發(fā)展定力
3月3日,春日回暖,鄭國渠旅游風景區(qū)涇河碧水悠悠,兩岸粉色桃花點綴在山野之間,優(yōu)美的景色使這里成為人們踏青出游的熱門打卡地。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里因非法采石,山體裸露,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
斷水、斷電、斷路,清渣、清設備、清臨建,平整路面、栽植復墾……堅決守住生態(tài)環(huán)保底線,涇陽全面啟動礦山生態(tài)修復工程,累計投入4.62億元治理礦區(qū)10.86平方公里,徹底整治無序開采問題,實現(xiàn)了應綠盡綠。
礦山生態(tài)修復治理是涇陽貫徹綠色發(fā)展理念,守護綠水青山的一個縮影。過去的5年,涇陽突出抓好污染防治,全域治理,拆除燃煤鍋爐600余臺,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457輛,“散亂污”企業(yè)動態(tài)清零,堅決打贏藍天保衛(wèi)戰(zhàn),2020年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較2015年增加117天。
與此同時,涇陽還創(chuàng)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41個、管控村47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9.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1%。
如今,綠色不僅是涇陽山川大地的顏色,還是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底色。
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 “獲得感”成色更足
對在安吳鎮(zhèn)中山村幸福院就餐的空巢、獨居、重度病殘等老年人每人每月補助1000元;將近千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納入治療康復范疇,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對患者進行集中托養(yǎng)康復;全縣133個行政村鄉(xiāng)村振興社區(qū)工廠全覆蓋,帶動2810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yè)……
剛剛過去的5年,是涇陽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持續(xù)攀升的5年。涇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yè)、收入、社保、醫(yī)療衛(wèi)生等問題,讓發(fā)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
過去的5年,涇陽投資3.39億元新(改)建95所學校校舍16萬平方米,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和辦學條件標準化基本實現(xiàn);8210戶26766人享受到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分級診療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3.9%;發(fā)放創(chuàng)業(yè)擔保貸款1.78億元,新增城鎮(zhèn)就業(yè)9463人;發(fā)放各類民政資金6.01億元,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64個……一份份暖心的民生“成績單”,讓人民群眾享有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涇陽還投資1.3億元實施“氣化涇陽農村”工程,建成供氣管網300余公里,為3萬余戶群眾接通天然氣;投資2.57億元,為4.1萬余戶群眾實施清潔取暖改造,為4.5萬余戶群眾實施無害化廁所改造,不斷縮小農村與城市的生活差距,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眸“十三五”,新發(fā)展理念貫穿涇陽發(fā)展的每一步;展望“十四五”,高質量發(fā)展是一項長期任務,涇陽必將書寫出更精彩的答卷。(記者 董渺)
成績單
2020年,涇陽縣生產總值完成80.9億元,增長3%,增速居咸陽市第二;規(guī)模工業(yè)總產值完成33.93億元,增長11.64%,增速居咸陽市第一;規(guī)模工業(yè)增加值完成13.6億元,增長10.68%,增速居咸陽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6億元,增長17.2%,增速居咸陽市第一;地方財政收入2.56億元,增長35.7%,增速居咸陽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3元,增長8%。
“十三五”期間,涇陽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6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544個,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目標全部實現(xiàn);建成產業(yè)園區(qū)(基地)125個、扶貧羊場28個、社區(qū)工廠131家、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164個,把貧困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yè)鏈上,全縣64個貧困村、12195戶44271名貧困群眾全部如期脫貧。 (記者 劉坤整理)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