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建筑活化,步子可以再大一些
廣州市第六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規(guī)劃10日起公開征詢公眾意見,該規(guī)劃為96處歷史建筑度身定制了保護規(guī)劃并分別給出活化利用的建議,紅專廠舊站臺、暨南大學化學樓、仲愷農業(yè)學院樂干樓、新河浦馨園等位列其中。
城市歷史建筑,時光封存的遺產、發(fā)展留下的印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根脈,必須站在歷史文化與城市活力的高度予以保護。歷史建筑保護是一個難題,視若敝屣,任其自生自滅固然不妥,但沿用傳統(tǒng)模式——像珍貴文物一樣將其供起來,平時大門緊鎖,只有“上面來人”,才給打開看看,這種保護模式看似嚴密,實則近乎“關起門來等死”,因為歷史建筑越閑置越容易老化,最終難逃損毀、坍塌甚至被拆除的命運。
唯有活化利用,賦予歷史建筑新活力、新生命,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近年來,不少城市嘗試對歷史建筑進行活化利用,通過修繕、改造,甚至“認領”,把本來已經(jīng)荒廢的歷史建筑開發(fā)為酒店、餐廳、咖啡廳以及博物館、展廳、書院、社區(qū)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間,為歷史建筑尋找新活法。如位于香港九龍、建于1954年的“美荷樓”,2013年通過“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被改建成有129個房間的青年旅舍,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入住。“美荷樓”項目因此獲得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度的“亞太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獎”。
在城市歷史建筑中,“歷史”既是優(yōu)勢,有時也是短板。比如,歷史建筑數(shù)量多,而且產權關系復雜,部分甚至產權不明,成為活化利用的“攔路虎”。2018年4月,本埠媒體報道稱,有開發(fā)商準備投資1400萬元對28套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和活化利用,卻苦于無法找到業(yè)主而好事難成。即使產權明晰,也存在業(yè)主不愿意或無力承擔歷史建筑的修繕和維護成本等問題,導致大部分歷史建筑只能隨著時光流逝而慢慢老去。
若受限于現(xiàn)實原因而不敢作為,歷史建筑保護便無從談起。“活人不能給尿憋死”,歷史建筑保護,膽子不妨再大一些,步子可以再快一些,找到關鍵點、認準著力點,在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爭取有所突破。廣州這次也有所突破,比如在不損害歷史建筑的結構及其核心價值要素、不影響歷史建筑風貌的前提下,可申請適當增加其建筑使用面積。其他“卡脖子”問題也可以嘗試變通、突破,譬如產權,有專業(yè)人士建議可以推行產權轉移制度,允許歷史建筑產權流通,讓一些對歷史建筑的文化價值有興趣的企業(yè)把房子買過來進行修繕、改造,從而加快活化利用的進程。
在保護中活化,在活化中保護,城市歷史建筑便有了繼續(xù)前行的底氣與活力。
(練洪洋)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